用户名: 密码:

表演知识之理解角色

收藏本信息编号:138 发布时间:2009-01-21 截止日期: 地区:

演员的激情 演员在体验和体现角色时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演员对于所扮演的角色怀

有很大的创作热情,唤起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能全身心地关注角色的命运,并充分运用内心体验燃烧起

符合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的情感,赋予角色以感人的生命力。二是专指演员表演高节奏的激情戏时,具有强烈爆

发力和冲动力的推向极致的情感,如极度的恐惧、悲痛、愤怒、绝望等。缺乏激情的演员在表演激情戏时就难以

将情感增强到所需要的强度。表演的多义性 当代影视表演的一种追求。指一种不仅包含单一含义,而且能够反

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多层意义的表演。为了深刻地反映现实,保持现实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当代屏幕表演不应满

足于单一指向、因果关系直接、意念感单纯的表演层次,而要求一种多层含义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外延的表演。这

种表演促使观众不是简单地依靠外部因果逻辑,而是靠“感悟”去领略创作者深涵的意图,并引起丰富的联想和

补充,从而增加表演的信息量。它要求演员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深刻的理解、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准确的提炼和

选择本领。在影视片《人到中年》的表演创作中体现出这种追求。如女主角陆文婷“啃烧饼”一场戏中,演员的

复杂表情反映出人物丰富的感情:对儿子的内疚、工作中的委屈、焦虑、疲乏、爱与宽慰、辛酸与自责等,使观

众感悟到表情之外更多的含义,诸如人物复杂的遭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人物与周围人物细腻而复

杂的关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等。追求表演的多义性可避免将现实生活的丰富含义单一化,但须防止表演走向

“暧昧性”和“朦胧性”。



        表演的时代感 ①演员所表现出的特定时代的人物精神风貌,每部影视片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某一特定

的历史时代,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心理特征和仪态等,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特点,并

影响和构成了人物的独特精神面貌。演员把角色这种独特的精神风貌鲜明、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会给观众留

下强烈的时代感。 ②不同时期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特征。如默片时代影视中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四五十

年代戏剧化影视中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以及现代影视中趋于生活化的表演风格等,都有各自的特色,会结观众

造成不同的时代感. ③现代的一种艺术见解,主张无论演哪一个时代的作品,演员的表演都要具有现代精神.

如拍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员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解释和处理角色,表演方能称为有时代感。这

种艺术见解引起了很大争议。 戏剧化表演 ①影视表演的风格之一。表演痕迹明显,服饰性较强,运用一定夸张

手法而区别于生活。 ②根据古典或现代的舞台戏剧改编拍摄的影视,为保持原剧的风格特色,依然运用与之相

适应的表演手法。特点是带有一定程式化的动作和诗意念白的韵律感,具有明显的戏剧表演特色的表现形式,如

面对观众大段独白,略带夸张的手势等。英国演员劳伦斯&12539;奥立弗在影视片《王子复仇记》中的表演;我

国演员刁光窜、朱琳等在影视片《蔡文姬》中的表演皆属此。 生活化表演 现代影视表演的一种形态和风格。以

生活的自然形态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表演形式。影视艺术和影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带来影视表演形态和风格

的演变和发展。当代影视科技的演进,影视艺术家对影视表现手法的开掘和探索,使得屏幕形象越来越趋于现实

的“自然形态”,发挥影视独具的“生活美”(纪实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视听感受,影视几乎全能逼真地

再现。


       当代影视表现精巧的艺术构思时可以极其肖似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一美学原则要求当代影视表演更加逼

真、自然、生活化:1.演员要表演得仿佛没有在表演,观众观赏屏幕上演员的表演仿佛象观看现实中的人在实

景里活动一样逼真、自然、亲切,具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2.生活化表演绝不是试图以生活本身去

代替艺术创作,对自然的真实反映也并不 是自然本身;它同样要以生活为原型,从中选择、提炼,再以生活化

的形态,艺术地加以表现,同样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技巧,只是表演时将艺术与技巧隐藏到生活的背后

,融入生活之中。是看不出技巧的技巧,使屏幕上的表演达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3.生活化

表演是为了逼真地在屏幕上塑造典型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屏幕表演应在生活化的基点上追求性格化的再创造,追

求表演的深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做到生活化与性格化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4.生活化表演是纪实性与

典型化的结合,是屏幕表演的一种境界。质朴的生活形态具有丰富的艺术含量,具有生活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和多

义性。能引起观众的艺术美感、思索与联想。优秀的生活化表演应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即有“淡中见

浓”的思想含量以及能使观众产生联想的艺术辐射力量。夸张风格的表演 影视表演的风格之一。常见于喜剧影

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的表演技巧,对人物

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大的夸张,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见长。这种夸张要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

的观察和精心提炼,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演员极其认真地对待那些近似离奇出格的行为,使之具

有可信性和真实感。这一表演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查利&12539;卓别林,他在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一系

列影视片中的表演,赋予夸张的喜剧表艺术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当代风格化较强的影视片中也运用夸张的表演风格,如日本影视片《蒲田进行曲》中的表演。 程式化

表演①戏曲、舞剧、舞蹈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其动作来自生活,经提炼和艺术加工,形成夸张美化的规范性程

式动作,用以鲜明有力地表达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②在以真实地再现生活为特点的影视表演艺术中,是指

一种错误的表演方法,即运用某种刻板程式的动作,外在地、表面化地进行情感的图解,如痛苦时双手捧心,表

示决心时在胸前握拳,绝望时两臂伸向空中,或者简单生硬地模仿套用某种模式的表现手法。 一种肤浅的表演

顾问。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用各种色彩在演员面部勾画成纹样图案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并起褒贬作用的一种程式,

如:红色表示忠勇、白色表示奸诈。某些人物又各有其特定的脸谱。这里借用脸谱的含义,用以形象地指明那种

从角色的类型概念出发,以固定的外在手法去表现人物的肤浅表演。脸谱化表演不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在本质,不

从生活出发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是把人物分为正反,贴标签式地把正面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高不可攀的

英雄,对反面人物则简单地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感及表演深度。 重复形象的表演 演员在多部影视

片中的表演没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原样照搬自己塑造过的角色形象。演员在不同作品里扮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是

常见的现象,如果演员对这些同类型角色不着力创造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则会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从而丧

失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力。它不同于类型化的表演,后者是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在每一个角色的表

演中部可以有新的创造和探索。 自我展览的表演 演员出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本规定的角色,在屏幕

上一味展现个人的表演。又:某些制片人往往利用突出展现某个演员的某种特点去制作影视片以招徕观众。


       表演的意念感过分直露地表现角色所体现的思想、其行为的意图和情感的内在含义的一种表演倾向。演

员必然要体现影视片赋予角色的特定作用和某种思想意念,但如表面化地去图解和说明角色的思想,直接表露创

作者的意图,即造成角色总体的意念感。如果演员唯恐某个镜头、某一段戏的表演观众看不明白,于是过分使劲

地去展现角色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如:他被战友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她对别人的关心是虚情假意的;倘对“感

动”或“虚情假意”予以明显外露的表现,则导致具体表演的意念感。意念感强的表演往往是肤浅的、造作的和

概念化的。应当尽量隐藏起创作者的意图,使它通过合乎角色情理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当代影视表演越来越表

现出隐藏意念的倾向。 在有些影视流派的作品中,为了突出“间离效果”,强调理性化,有意识地运用意念感

的表演以达到所需要的独特艺术效果。直接表演结果 演员缺乏应有的内心根据和内在体验而去表现剧情要求于

角色的结果。演员如果对人物性格缺乏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仅抓住角色性格特征的一般外部表现,如刚强者昂

首挺胸、粗暴者横眉怒目等,即导致直接表演性格。演员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心感受,缺少情绪变化过程,简单化

地用某种说明式的动作或表情去表演角色的悲痛、欢乐、愤怒、兴奋等情绪的外壳,则导致直接表演情绪。如:

“悲痛”是个一般化的情绪概念,演员要演出角色的这一情绪,就应深入细致地去体会角色具体的情感活动: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的悲痛?它在角色内心激起怎样的情感变化:是尽量抑制还是猛然爆发?是在

掩盖自己的悲痛还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悲痛?此时此刻的人物是怎样表达悲痛之情的:是痛极无声还是嚎啕大哭?是

猝然晕例还是强自支撑?如果离开规定情境与人物性格,缺乏内心根据,仅仅做出某种悲痛的样子,表演就会流

于肤浅一般。在影视拍摄现场,导演往往从镜头所需要的角色情绪结果出发对演员提出要求,如拍某个镜头,要

眼眶渐渐发红,涌出热泪,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等。演员必须在实拍的瞬间完成镜头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员在拍

摄前对角色的情感活动有充分的体会和酝酿,有熟练的技巧,能即时调动自己的感情,适应影视拍摄的特性。



        西方某些导演把演员作为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活动工具,他们要求演员在摄影机前只是完成导演所规定

的动作。影视表演的假定性 影视演员创作的特点之一。①演员创造角色的假定性。剧本中的人物、情节、人物

关系、规定情境等,都是剧作家虚构的,它们构成演员创作的假定性。表演艺术就是在这些假定性中以假当真地

去进行创作,以达到真与假、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平衡和统一。

发布人信息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当前共有0人发表了评论.
免费发布信息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